l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July 11 11:11~12:09  13:20~14:07

擷取

▲畫面節錄自《金剛經》養德禪寺唱頌(經文版)

 

去年四月的C. C. Agile活動有一位鄉民送了《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給Teddy。這是一本談論如何將《金剛經》應用於商場的書,因為完全不懂《金剛經》無法理解書中奧妙之處,翻了幾頁就看不下去,書就一直放在書架上。

上週偶然在Youtube上聽了蔣勳〈捨得.捨不得– 談人生的兩難〉的演講錄影,蔣勳提到《金剛經》中須菩提向佛陀所提出的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如何安心?如何安頓自己?)蔣勳說他自己在大學教書教了那麼多年,好像都沒跟學生談過這些東西。而現代的教育會不會過於強調知識的引導,而遺忘了知識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活上。

當年回學校念博士班之前,已有七年的「不開心」工作經驗。因為專案總是延誤,雖然自己一直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但除了無止境的加班以外,好像別無他法。久了之後回頭一看,其實加班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一種管理者、員工、客戶三者之前互相免責的藉口。後來才想回學校念書,學些正統的軟體工程知識,看看能不能知道「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學到現在,還在學,還沒學會。

***

做軟體這一行的人都知道「沒有銀子彈」這句話,也就是沒有單一的方法可以解決軟體開發的問題。對於這句話的解讀,可能導致「既然沒有單一方法,所以必須要學很多方法。」最後變成把「學習方法」當成目的,反倒忘了原本所要解決的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學得越多,心越不安

Teddy不是佛教徒,也沒資格講解經典。宗教不是哲學,但可以先把層次放低一點,試著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佛教的經典,其中也有不少可供學習之處。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人說這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態度。「隨遇而安」這四個字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有些人外出旅行,換個床、換個枕頭就睡不著。搭飛機遇到華航罷工你能安得下心來嗎?不要說罷工飛機不飛,相信有不少人連飛機延誤個幾分鐘心裡就很不安了。搭捷運的時候旁邊站個滿身臭汗的高中生,你還能安坐不動嗎(如果是女高中生也許可以)?到餐廳吃飯遇到吵鬧的小朋友,或是隔壁桌的人大聲聊天,你能心無所動嗎?

以上所說,沒有一點是Teddy做得到的…Orz。

從軟體開發的角度來看,〈馬蓋先與敏捷精神〉所描述的也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態度:「重點不是我帶了什麼,而是一路上我可以撿到什麼。」到了這個層次,你需要的事前設計(up-front design)越來越少。你依據當下的狀況,也就是觀照作用力(force)的能力,做出反應。你不執著於特定方法。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平衡作用力)的就是好貓。

這是一種對於人生與工作模式的覺悟,旁人只能指點,不能代勞就像Alexander在《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書中所說的:

It is a process which brings order out of nothing but ourselves; it cannot be attained, but it will happen of its own accord, if we will only let it.

只要你願意,它會自然發生。

***

友藏內心獨白:要變成佛學談軟工了嗎XD。

3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在大學所學,是資工系學生所應知道的基本知識,而所有的知識都必須要「用了之後」才知其多有用,才知自己還有何不足之處。馬蓋先的精神不是路上看到什麼都撿起來,如果是這樣就變成你所說的「背包越來越沉重 越來越走不動」。馬蓋先因為有深厚的「基本功」,所以可以見招拆招,隨機應變。

      你可以考慮找個專案來做,串起你目前所學。先做一個你自己需要用的系統,自己當產品的使用者。唸研究所之後,好好修課,這些課程也許你當下會覺得太理論,但這些都是成為日後變成馬蓋先的基礎。

      刪除
    2.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個無法達到的境界,只能不斷靠近它,
      就像一個系統(心),不應只住在某個單一的作業系統裡,
      此時跨平台,就是應無所住的體現~~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