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跨界敏捷工作坊:答客問

Sept. 10 10:35~11:55

208020_362214230519294_1473513839_n

照片由台創「創新設計研究室」拍攝。

***

上禮拜六一早起床,打開手機看到有人透過Facebook傳來一則訊息如下。

***

Teddy 您好:

晚輩是將參加今天跨界敏捷工作坊活動的學員,報名組別為介面設計師;來自於南部高雄XX科技,今天晚上坐火車上來時把您的書拜讀完(吸收程度約6成^^")

其中看到Chapter.43有提到學員沒有事前提問題導致無法回答的很好,故先把一些問題先進行詢問:

1.Story Point的計算部分,有提到每天專心工作五小時,這有沒有什麼參考資料來源,或者您是如何判斷這五小時的?

2.團隊工作位置部分,開發時您有提到團隊成員應該坐在一起,有問題可以直接問;在Peopleware還是約耳趣談軟體中有提到PG(Teddy註:programmer)有神馳時間,且建議把PG關起來或獨立座位,關於這樣的觀點您會如何去平衡團隊成員討論與環境不希望被打擾的問題?

3.在人機介面部分,您會用什麼技巧來說服客戶提出的視覺設計調整?因為很多時間客戶只是覺得很怪,不好看,不協調,但又無法具體描述。照著他的意思改又覺得少什麼,我們提出來的建議又不採購,依據過去經驗您會如何處理?

4.在人機介面部分,近期"UX"的議題不斷被提出與重視,"HCI"反而比較少聽到。依據過去您在大型專案上的經驗,是否有針對UX部分進行採納,並與HCI進行結合之實務經驗?

5.在人機介面部分,大型系統專案如何去評估這樣的操作介面是否是符合特定系統的使用族群之經驗?

6.在人機介面部分,與程式會進行界接的介面上的製作Story Point通常會如何進行計算?而如果是視覺設計的部分,會如何進行計算?

7.對於已導入CMMI的台灣軟體公司整體水準,從書上可看出您覺得不是很理想,而對於整體台灣軟體工程的環境上,您的感覺是?

8.(書沒有完全吸收,目前沒問題了...)

希望今天活動能更了解敏捷在專案上的實務操作方式,謝謝

***

一起床看到這這七個問題(第八點不算問題XD),Teddy有點傻掉,在往台創的路上思索著要如何回答這幾個問題。幸好當天時間真的太緊湊,導致於原本提問的當事人也沒空抓著Teddy討論上述這些問題 熱戀。今天就在部落格上回答一下。

  • 1. 每天實際工時以五小時計算是Teddy從某本書(或某篇paper)裡面看到的一句話,不過請恕Teddy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只記得這句話,但是不記得來源了 挑眉質疑。不過Teddy要強調一下,「每天實際工時以五小時計算」和「每天工作五小時」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每天的法定工時還是八小時,只是說一般人幾乎不可能八個小時都用來投入所謂的「工作」。例如,你每天需要回email、上廁所、泡咖啡、聊八卦、找資料、發呆、放空、回答主管的問題等等。這些因素會導致一個人實際上投入所謂真正與工作直接相關的時間不到八小時。至於「每天實際工時以五小時計算」是指程式設計這一行的時間(Teddy看到的資料是跟軟體開發有關的),其他行業是否適用Teddy就不清楚了。

每天有五小時高品質的工作時間,生產力就已經是很驚人的了。

391972_362215150519202_2086114061_n

照片由台創「創新設計研究室」拍攝。

 

  • 2. 其實敏捷開發環境,並不是鄉民們所想的那種純粹的「開放空間」,而是開放和封閉並存的空間。這種開放和封閉並存的空間安排概念其實很普遍,Christopher Alexander在他的《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書中就有好幾個pattern符合這樣的概念,例如「凹室」和「半隱蔽的花園」。理想的敏捷開發環境,除了開放的工作空間以外,還需要有私密的空間與會議室,在需要的時候讓開發人員可以安靜地思考、關起門來討論,或是做私人的事情(例如講電話或是回email)。很可惜在寸土寸金的台灣,在建置敏捷開發環境時,安排了開放空間之後,就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放置私密空間,而會議室的數量也總是不足夠,所以才會讓許多鄉民以為敏捷開發環境只有開放空間,而排斥這種只有開放空間的開發模式。
  • 3.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最近Teddy讀了《改變未來的10種人》,書中有提到一種建議,你可以嘗試看看。既然客戶無法具體描述所需要的視覺設計,你可以嘗試提供客戶3-5種不同的設計選擇,讓客戶從中擇一。當然要做出3-5種不同的選項,你的成本也將提高。
  • 4. 在Teddy的那個時代,只聽過HCI,而UX反倒是很少被提及…Orz。其實Teddy不是HCI更不是UX的專家,只是讀過幾本HCI/UX方面的書和看過一些論文,所以Teddy不知道所謂的「設計師」是如何將這兩者分類。從Teddy的角度來看,所有跟使用者操作有關的事情,無論是介面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Teddy都把這些歸類到HCI(人機互動)領域(這種分類不一定是對的)。關於你提問的「是否有針對UX部分進行採納,並與HCI進行結合之實務經驗?」這個問題其實Teddy不太了解想要問的是什麼(下一題~)。
  • 5. 「如何評估操作介面是否符合特定系統的使用族群之經驗」這個問題太大也太難了,可能要請UX的專家來回答。另外,你的問題敘述也需要更具體一些,例如何謂「特定系統的使用者?」是指已知對象的特定使用者(例如某公司會計系統的使用者),或是未知系統的特定使用者(例如設計給18-24歲年齡層使用的App)。「是否符合」的定義為何?是指用得很爽、願意掏錢購買、長期使用、或是呼朋引伴使用?
  • 6. 首先,story point是估算story的單位,是採用相對大小的方式來估算。其次,一個story一定是end-to-end story,所以不會有一個story只有介面設計,而另一個story只有程式設計。不知道你這個問題要問的是story point的估算,還是task的估算,這兩者是不一樣的(雖然採用的工具都是用planning poker)。
  • 7. 台灣軟體工程的環境當然是 很惡劣 有待改善的空間還很大,業界和學界都不重視,就算是想要重視很可惜重視錯了方向。Teddy一直認為:「你叫一群不寫程式(或很少寫程式)的人,來規劃國家未來的軟體發展,或是來教導團隊如何改善軟體開發流程,這樣做是很弔詭且危險的事情」。Teddy對於CMMI本身並沒有特別的意見,但是在台灣很多公司去滿足CMMI的方式似乎和很多導入ISO的公司一樣,最後流於滿足通過CMMI考核的「形式面」,導致於耗費許多精力在 造假 準備文件上,而非在改善軟體品質與開發能力之上(同治皇帝的故事又要跑出來一次了XD)。這種問題其實再怎麼爭辯也是白搭,順其自然就好。相信CMMI這一套的人你再怎麼去說服他們,也很難改變他們的態度(反之亦然)。所以,套用演化的觀念,適者生存,就讓時間來決定吧

***

友藏內心獨白:今天好像太認真了 挑眉質疑

5 則留言:

  1. 謝謝Teddy在那麼快的時間內回答,而且回答得那麼仔細 :)

    關於問題4:
    晚輩對於UX的見解,體驗部分在HCI中所占比例較少,所以覺得是可以分開陳述的,故詢問您的見解。
    UX的體驗,在於人與整個環境的體驗過程,在於整個關係到人事時地物文化風土民情等的所有因子中所的到的。而HCI的體驗,晚輩想像或許是在人與使用介面的"互動"部分,牽涉到的程面比較少。
    所以其實想要問的是您在HCI的實務經驗,還有對於UX的認知,所得到的另外種新的體會:)

    關於問題5:
    晚輩指的是已知對象的特定使用者;也就是大型系統專案中,會去如何去評估這樣的操作介面是否是符合這樣的使用族群,大致上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引導或了解而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去使用它。

    關於問題6:
    晚輩詢問的是story point和task的估算;另外關於end-to-end story的解釋,不知可參考什麼文章,因為晚輩還是沒有很清楚相關概念。

    再次感謝Teddy的細心回覆^^

    回覆刪除
  2. Hi Yang Sou-Yi:

    不用這麼客氣自稱『晚輩』啦,這不是『武俠小說』才會用到的稱謂嗎 XD。

    問題四和問題五,由於 Teddy 不是 HCI/UX專家,所以還是不要隨便亂答以免誤人子弟(有機會見面再聊 XD)。

    問題6,end-to-end story 我記得我書中好像有寫耶...Orz (切蛋糕那一篇 XD)。

    回覆刪除
  3. Hi Teddy:
    可以說實話嗎...
    其實Teddy切的蛋糕小弟有點難以下厭,需要再配上一杯水可能才不會噎住...XD
    (以下白話文,以下文言文)
    不知道是否還有參考文章可供進階閱讀...^^"

    回覆刪除
  4. Hi Yang Sou-Yi:

    當然可以說實話啊 (來人啊,關門放狗 XD)...

    讀者看不懂書本內容是作者的責任...Orz。這幾天有點小忙,請稍等數日 Teddy 再寫一篇補充說明一下 end-to-end 的觀念

    (PS: Google 可以找到相關的說明嗎?)。

    回覆刪除
  5. Hi Teddy:
    Google因為也是初步找不到,才需要與原作者跪求...
    再請Teddy有空傳道授業解惑也~(叩首)

    回覆刪除